中南大学名师名家论坛——香港理工大学傅铭旺教授在轻合金研究院开展
发布时间:2025-04-1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应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喻海良教授诚挚邀请,香港理工大学于 2025 年 4 月 9 日至 13 日期间到访中南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
4 月 10 日,傅铭旺教授于中南大学潇湘校区中铝科技大楼 C204 会议室,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成形制造中多尺度缺陷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湛利华教授亲自主持,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喻海良教授、崔晓辉研究员、刘春辉副教授以及学院众多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
湛利华教授主持会议
傅铭旺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与会师生聆听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傅铭旺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极为详细地阐述了金属成形过程中的缺陷控制与调控行为。不仅深入剖析了现有研究成果,还从前沿视角出发,对未来成形制造过程中基于数据积累的缺陷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展望。报告内容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其中,崔晓辉研究员特别向傅铭旺教授请教了成形制造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的投稿策略,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傅铭旺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投稿与审稿经验,给予了细致且专业的解答。喻海良教授在会议尾声,对参与此次学术论坛的师生表达了殷切期望,鼓励大家积极进取、努力钻研,力争在未来几年向这两个成形制造领域的顶级期刊踊跃投稿,进一步提升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地位。
学术报告摘要:金属成形缺陷给产品质量及其性能、生产效率和成本、环保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题。在初始设计阶段,预测和规避缺陷的形成以寻求有效解决方案是金属成形制品研发中最关键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本报告简述了金属成形中的缺陷分类、形成机制、理论建模和预测以及规避缺陷的原则和策略。对金属成形中的潜在缺陷进行了分类,同时关注了每一类缺陷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分析方法。采用先进表征技术对缺陷的识别、控制、规避和消除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成形过程中传感/监测/检测、基于数据的建模和在线自适应控制等技术,以寻求缺陷分析、预测和避免的方法和策略,为创新工艺开发、实时过程监控、物理信息和数据驱动的全过程建模,以及智能和可持续制造战略提供参考。
傅铭旺教授介绍:傅铭旺是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先进制造讲席教授,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和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的会士、英国皇家学会Wolfson客座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先进制造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先进材料加工、多尺度制造、金属成形制造中的损伤与断裂、材料服役中的疲劳、制造中的多尺度力学行为、塑性变形和成形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等方面。傅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政府创新与技术委员会和香港理工大学等政府资助机构的多项研发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在相关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先进的建模方法、实验和表征技术,在相关领域积极探求科学和物理本质,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解决相关领域的众多挑战和瓶颈问题,以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在研究成果方面,傅教授目前发表了350余篇SCI论文,其中半数以上的论文发表在Web of Science相应学科前10%的高水平期刊。目前共出版7本英文专著,这些专著全部由国际顶级出版社出版,包括纽约的Marcel Dekker,伦敦的Springer-Verlag Ltd,CRC Press,Taylor&Francis Group和Elsevier。Marcel Dekker出版的《计算机辅助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中文翻译版由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傅教授还担任机械、材料、力学和制造等领域的19个专业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包括国际著名期刊Int J Mach Tools Manuf (副主编)、Int J Plast、Int J of Mech. Sci、Mater & Des和领域知名期刊Int J Damage Mech、Int J Adv Manuf Technol、Adv Manuf等。此外,还担任2020年出版的《爱思唯尔材料百科全书:金属和合金》的编辑,并受邀担任许多项目和奖项申请的评审人。